“来,叔叔阿姨们,站在座椅侧面,抬头挺胸、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跟着我的动作做......”7月27日上午10点多,在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湖佳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,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护师肖玉华正带领着30多位老人进行失能干预训练,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1岁,最小的也要67岁。当天,这群特殊的“学生”参与的是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,该项目也是南通市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。
一人失能,全家失衡,正成为一个日益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。“失能”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“失智”是记忆力、判断力和认知等脑功能退化,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养老照护领域的“难中之难”。失能、失智老人不仅生活不能自理,还需要子女照料,还需要长期看病治疗。“积极应对老年人失能问题、提高老年人晚期生活质量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,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。”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项目专家组组长陈玉华介绍说。
(资料图)
据统计,目前南通市常住人口达到773.3万人,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180万人,“人口老龄化”已成为一道必须应对的课题。因高血压中风导致的偏瘫、糖尿病引起的截肢和失明,导致的失能、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,已约占老年人口的10%。今年以来,南通市“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”先后在四个社区展开试点,其中之一的龙湖佳苑社区已服务近70位老人。
“如何减缓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增长趋势?这是卫生健康系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必答题。”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莉说,现代医学证明,尽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干预是行之有效的方式。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工作,有利于提升公众对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的关注,有利于干预、延缓老年人失能失智趋势,降低家庭与社会负担。
“颈椎明显舒服多了。”74岁的李玉华原本是农民,身体底子好,然而住上拆迁安置的电梯房后,习惯了天天在家看电视,颈椎状况越来越差。今年6月,得知有失能干预项目后,他主动报名参与,“坚持了一个多月,每周来两次,能跟大伙儿在一起很充实,生活质量也提高了。”李玉华告诉记者,自己身体变好了,同时,对于儿女而言,也是减轻了他们的负担。
81岁的姜仁华同样深有感触,“我做了快一个月了,包括思维、走路、拉伸等都有所改善改善,原来腰椎、颈椎、记忆力都不好,现在无论是智能方面还是体能方面,都有了很大改善,这是相关医院和部门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。”
据了解,此次试点项目的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(南通市康复医院)和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(南通市精神卫生中心)分别成立干预团队,涵盖康复医学、老年医学、营养学、骨科学、老年精神病学、精神康复学、口腔学等专业,成员均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。除了台上讲解授课的肖玉华,康复医学团队的其他成员会手把手的指导每位老人规范做动作,对于做动作困难的老人,还会给予辅助配合。
“1、2、3......”在康复医学团队的主管技师胡永林的指示下,85岁的陈莲珍十分轻松地在记者面前做起了“金鸡独立”,脸上还带着自信的笑容。陈莲珍参加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也有1个多月,原本拉伸起来困难,现在能自主地完成全部 30多个训练动作。胡永林说,做金鸡独立这个动作,能加强老人的腿部肌肉群,同时锻炼老人的平衡性。“陈奶奶,从站都站不稳,到现在能轻松地坚持5秒。”
据了解,南通市此次开展的干预项目共分为健康宣教、风险评估、综合干预3项内容。南通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李峥峥介绍,该项目由社区组织集中风险评估,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、失能失智风险评估以及老年人身体机能测试来进行摸底和信息收集,通过数字化平台对老年人的评估数据进行自动分析,筛选出失能失智高风险老人,随后由医护团队来进行综合干预。
国务院的“健康中国行动”要求,到2022年和2030年,我国65~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。南通市卫健委推行的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,正是落实国务院“健康中国行动”具体要求的有效措施。陈玉华表示,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为国家试点探索失能预防的相关规范和标准、为国家开展失能预防提供示范经验,助推数字健康和健康中国策略的实现。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通讯员 冯健
校对 李海慧
关键词: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
